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智慧使人謙虛,無知使人驕傲。

寫於 2011428 14:24
有位企業名人在一場演講會中提到「什麼是好的領導」?

他說:
「在我四十年的職場歲月中,只是不斷地想做到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於『心』甘情願,而非出於『薪』甘情願。
雖然只差一個字,我卻練習了四十年。」
「要做到『薪』甘情願比較簡單,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但要做到讓別人『心』甘情願,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你,所以我認為,領導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領導等於做人』這六個字而已。」
.............................
  
他接著說:
「我把職場分成“什麼都不懂、初階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老闆”這五個階段,為了把人做好,我不斷在每一階段練習一件事,因此總共要練習五件事,雖然只有五件事,但它們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時間。」
 
「在我剛畢業,什麼都不會的時候,我練習的第一件事是: 『少不多是』,也就是我從不會去問公司給的任務有多困難,我只問自己要如何去達成而已,練習久了,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長。」

「後來自己變成了初階主管,我練習的第二件事是:『少說多聽』,也就是可以聽的時候我絕對不開口,讓自己不斷學習如何掌握重點與分析邏輯。
練習久了,自然學會以後講話只需講重點的智慧。」
 
「當自己成為中階主管後,我練習的第三件事是:『少我多你』,也就是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凡是以別人的角度來想,練習久了,自然培養出更大的雅量。」  

「成為高階主管時,我練習的第四件事是:『少舊多新』,也就是我不再重覆做已經成功做過的事,否則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練習久了,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創意。」 
  
「最後當自己變成了老闆,我練習的第五件事是:『少會多讀』,也就是要求自己重新歸零,把自己當作什麼都不會,放空自己多閱讀,書讀多了,自然會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本該謙虛的地方。」  
...............................

看到這篇文章讓後學想起一位點傳師曾經說過自己的成長心得~~~

這位點傳師說:
佛堂二樓到三樓有一條長長的走廊,雖然有負責的前賢會固定時間來打掃,但不知是方法錯誤還是不夠投入,長廊已經在每位同修的步履下走出一條黑黑的痕跡了,實在很不雅觀.....

我曾經問過負責打掃的前賢:“這該怎麼處理比較好”也曾經問過住在佛堂的前賢:”這該怎麼處理比較好”但是,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長廊的黑痕依然還在。

點傳師接著說:
於是後學拿起了菜瓜布,泡了半桶清潔液,跪在長廊上,開始一塊一塊的,將那黑黑的痕跡刷洗乾淨...刷到一半時,有位同修下班回來了,走到樓梯口...看到後學正跪著刷地板,“啊”...的一聲,然後躡手躡腳的從我的面前經過,為了避免讓他感到尷尬,我假裝沒看到他回來了...

這位同修上樓之後,就沒再下樓了,可能他也以為點傳師不知他回來了吧!
............................

再過一會兒,一位壇主的小孩下課回來了,走到樓梯口...看到點傳師正跪著刷洗地板,也是“啊”的一聲!然後,他走到點傳師的旁邊問道:『您怎麼突然間想到要洗地板?』

這位點傳師笑著回答:『我不是突然間想到的,我已經想了很久了,我本來是想要等等看,看誰比較愛這個家,但最後我發現...原來是我自己不夠愛這個家,大家才會跟著無視於這黑黑的痕跡,所以這個地板,應該由我來洗才對...。』
這小孩聽完了點傳師的話之後,說了一句:『辛苦了!』

這位點傳師笑著回答:『不辛苦,而且很開心,因為,能做表示我身體還很健康;能蹲的下,表示我心裡也很健康,身心都能健康,感謝天恩師德喔...

這小孩聽完之後,馬上放下書包,捲起袖子,開心的跟著點傳師一起洗地板了。
.............................
聽完這位點傳師的分享,讓後學想起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裡說的:『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其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他總是先從小的,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子就想做大事業,如此根基才能夠穩固,終能成就大事業。
...........................
“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什麼樣的高度”
與其要自怨自哀的感嘆“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不如先想想自身做了多少的努力?

不管是那位企業名人,或是那位點傳師,他們今天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領導者,想必是在“少不多是、少說多聽、少我多你、少舊多新、少會多讀”這五個階段的學習中有了成長,才能得到上司及上天的器重與栽培吧!
............................
智慧使人謙虛,無知使人驕傲。
不是你的努力得不到上司的器重,不是你的付出得不到上方的栽培,而是:“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若想將自己變成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那就請先學習『把小事做好』吧! 
...............................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真愛,是無怨無悔的陪伴與尊重

寫於 2011421 15:50
人們常會不自覺地問:
活著是為了什麼?
生命的意義又為何?
有關生死的大問題,經常令人思索。
《論語》中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包含了六大對生命尊重的闡述:
(一)面對終老,不知將至     
(二)生死之問,生重於死
(三)仁義道德,超越生死     
(四)體現仁德,操之在己
(五)面對鬼神,敬而遠之     
(六)祭葬之事,以禮事之

我們就以六大品格支柱中的『尊重』來探討《論語》中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
………………………
 “尊重”即是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和諧觀。
有德之君子皆應學習:『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胸襟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說:『我曾經聽前輩說,一個人的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君子只要做到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一個人能做到這樣,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學習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
那麼,人類想要幸福平安的生存在這個宇宙之間,是不是要先擁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格局?一個人想要具備擁有這種宏觀的大格局,是不是應該要先學習如何和諧的與人相處?和諧的與萬物眾生相處?和諧的與大自然相處呢?
…………………………
有一個哲學寓言....
名叫「豪豬的哲學」。
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他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著熱氣,於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了,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過很多次的磨合以後,豪豬們才終於找到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
這樣不好;相反的,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這樣也不好。如果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值得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去接受當時的情況。
這正是“尊重他人”的另一層意涵。
這也是論語中所說的「君子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並且把這些『成為有德君子』的必備養分在適當的時機疏導給他人。
......................
後學有一次跟一位坤道同修要去中壢後火車站附近,佛堂舊址拿東西,為圖一時方便就把車開進一個小巷捷徑,車子才一轉進巷子,馬上看到一部轎車迎面而來,這下可好,因為巷子窄,我的後方又是車水馬龍的大馬路,兩部車堵在這裡該怎麼辦呢?於是後學下車看了一下前方是否還有間隙可會車,看了之後發現其實只要對方往右倒車一下,事情就解決了,於是就用手勢告知對方駕駛,請他倒車一下。
對方是一位長得很高大的中年人,一動也不動的用惡狠狠的眼神盯著我,我們就這樣僵持著…後來他大概也意識到如果不退讓,我實在也無法退到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不得已,他就大聲罵了一句髒話,心不甘情不願的倒車讓後學經過,就在後學的車子快經過他的車身時,我不經意回頭看了他一眼,看到他正拿著鐵棒準備要攻擊我們,當下即反應迅速的對同修喊了一句:『快走!快開走!』
還好他沒有繼續追上來,要不然後果真是不敢想像。
………………………
後學與同修驚魂甫定之後,開始回想整件事情的經過。
同修直說:『嚇死人了!這樣就要逞兇,真是沒品耶…』
後學回答:『其實我也有錯,我的態度不夠尊重。』
同修狐疑的問為什麼?
後學回答:『如果當時我是用尊重的態度,親自走到他面前,先對他鞠一個恭,再客氣的跟他說明我不方便倒車的原因,我想,事情就不是這樣的局面了。』
同修聽完深思了一下,也認同後學的想法。
對於“尊重”我們有時會陷入以為做夠了的迷失裡,其實我們可以做的更好。但有時我們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真正學會尊重,這就是人類對尊重的迷失。
……………………………
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
尊重他人的生命則是生命教育的延伸。
人首先要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遺憾,第一個正確的態度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並承認一切的遺憾皆因自己的愚昧所造成的,並警惕自己不要再重蹈覆轍。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千萬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會加重你的苦痛,於事無補。
…………………………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非愛行為」
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的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有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不管是任何關係,都應該保有。
常常在女性朋友的身上聽到這樣的抱怨:
『我想做什麼事,都要經過我老公的同意,他如果不同意,我就會放棄了,因為我怕他會生氣。』
後學會告訴她們:
『如果你與先生之間的相處有這種情況,你應該試圖努力的與先生一起學習『尊重』這門功課,而不是消極的選擇委曲求全,一但你放棄了,有朝一日,你會發現,你放棄的不只是你個人的自我主導權,更是放棄了培養孩子學習『尊重』的真正意義。
…………………………
後學最近聽到了一位同修正身處家庭暴力的侵害中,
內心感到萬分的不捨…
昨晚進階班唱著“修的路上有師陪著你”一時忍不住在心中吶喊:“師尊ㄚ…什麼時後人類才能學會彼此尊重的真愛ㄚ…”
真愛,是沒有掌控,沒有要求,沒有侵奪
真愛,是無怨無悔的陪伴與尊重
奉勸天下有智慧的文明人們
“尊重”這門生命教育的功課,就先從“尊重身邊的人”開始吧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你想要什麼樣的修辦人生

寫於 2011325 9:14

在這修辦人生路途上,你為自己立定了什麼樣的目標?在往目標前進的過程中,你是快樂的多?苦惱的多?感恩的多?還是怨言的多?是付出的多?還是難以割捨的多?
為什麼會有苦惱?為什麼會有怨言呢?修道如果是越修越明理,自性自然綻放光明,自性能作主,心清理明,心中自然無所罣礙。

修道如果清楚自己的使命,那麼在遇到困難挫折時,只有想辦法突破,哪裡有時間抱怨連連呢?
修道如果看清自己的終極目標是要回歸本位,那麼身上那貪嗔癡的過多包袱,為何會讓你割捨不了呢?
在這條修辦路上,或許我們曾經有過迷惘,或許我們覺得有志難伸,或許覺得沒有人了解我?但是否曾經反觀自問自己,你所呈現出來的,真的是足以感動自己,感動眾生,感動上天了嗎?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官位,只擔心沒有立足的東西。不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沒有本事值得別人尊重。』

這段話告訴我們,真正的金子終究會發亮,最重要的是練好本領,提高實力,而不是苛求別人的理解與認同。

孔子還曾深有感觸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這是說,不要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耐。不怕沒有職位,怕的是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勝任;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要使自己擁有可以為人所知的才能。

有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找到釋圓法師,他沮喪的對釋圓說:
『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嘆息與抱怨之後,才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不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的請年輕人喝茶。
年輕人不解的問著:『大師怎麼用溫水泡茶?』釋圓笑而不答。
年輕人喝了一口細品,不由地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啊?』
釋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
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的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燒一壺開水送過來。』
又過了一會兒,小和尚便提了一壺冒著濃濃蒸氣的沸水進來。
釋圓起身,又取過ㄧ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在放在茶几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裡上下沉浮,絲絲清香飄了上來,令人望而生津。
年輕人欲去端杯,釋圓做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的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瀰漫開來。
釋圓這樣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
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迴然不同嗎?』
年輕人思考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沖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
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世間芸芸眾生,也和沏茶是同一個道理。沏茶的水溫度不夠,想要沏出散發誘人香味的茶水絕不可能;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處處得力、事事順心自然很難。
要想擺脫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練內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輕人茅塞頓開,回去後刻苦學習,虛心向人求教,不久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與努力二字密不可分,不斷的勤奮努力,尋求自我發展,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直到完善,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步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空。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學習,把握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不管身處任何職位,只要盡人事,聽天命,無為而為,無怨無悔如此,就可以得到天的了解和承認。只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符合天命的要求,就誰也否定不了;世俗一切的譏笑、中傷和打擊都奈何不了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念,我們就可以任憑風浪四起,也能穩穩的走在這條講道德說仁義的路上,哪裡還會因不為人知而惱怒呢?

從孟子的社會觀重新認識自己

寫於 2011317 21:59
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意思是說:『用心思做事的人管理別人,用力氣做事的人被人管理;被人治理的人負責供養他人食物,管理者則是被他人供養食物,這是天下共通的道理啊!』

滕文公當上滕國的君王之後,果真很受到孟子的鼓勵,實行仁政,楚國有一位熱衷神農之學的許行,以及宋國學者陳相,和他的弟弟陳宰,先後都慕名移居到滕國,他們都想要做聖人的百姓。

陳相後來認識了許行,對於許行以農立國的主張非常佩服。
有一天陳相去拜訪孟子,便推崇許行的言論。
陳相說:『滕文公雖然是賢君,但還不是聖人,真正的聖人要和百姓一起耕作、一面早晚燒飯,一面治理國事。』
孟子聽了之後反問陳相一連串的問題:
『許行衣服的布是自己織的嗎?他用的鍋子、鐵器都是自己做的嗎?』
陳相告訴孟子:『許行都是用他自己耕種的糧食去換來布、鍋子跟鐵器。』

孟子聽完便提醒陳相,既然許行也只是用糧食去換取生活必需品,為什麼君王不能用治理國家的智慧去換取生活必需品,一定要一面耕種一面治理國家呢?

孟子接著就用社會分工的理念告訴陳相: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一個人身上所需要的各種物品,是需要靠不同技能的人,才有辦法備齊;因此,天下的事情原本就是有區隔的,在上位者的任務是處理政事,
在下位者的任務可能是耕種,也可能是製作器具。因此,儒家是把社會大略地區隔為勞心者與勞力者,使大家知其所司、務其所職,素位其行,造就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

唐宋八大家之ㄧ的韓愈,是一個擅用語言的文學健將,他把孟子的話改了一個字,變成『用力者使於人,用心者使人。』兩者意思相通。
用力氣工作的人聽從別人的指揮而工作,耗費的是體力;用頭腦去工作的人是要指揮別人如何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智慧,耗費的是腦力。在儒家的社會秩序中,勞心者與勞力者是相輔相成的。

每一個小螺絲釘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小看自己負責的任何一種工作,那都是一個責任,更不能不在乎自己不正確的觀念與行為,事實上,每一個起心動念影響的不是只有你自己,還會影響整個團體。
如何認識自己,為自己在道場找到一個定位點。
道務的推動要不要花心思?花時間策劃?
關心道親、安排家訪幫助道親家長解決修道障礙,要不要花心思?花時間?大家是不是要各司其職,自動自發的做好自己的本份事。

什麼是自己的本份事呢?如果你沒有能力了愿財施,就要在道務上幫忙其他的同修分擔一些工作。如果你沒有策劃道務、成全帶人的本事,那你就要心甘情願的負責其他勞力不勞心的事,
不要覺得都是自己在做,別人都沒在做。人最可悲的是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該做些什麼?甚至固執的活在自己的感覺裡。結果呢?一年、兩年,幾年過去了,我還是原來的我,沒有成長的空間。
我們會對道親後學們說人要『知命立命』,但自己有真的知道自己的命了嗎?有真的認命了嗎?有帶著一顆無怨無悔的真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嗎?有真正為自己立定了上天恩賜給我們的這條修道命嗎?
『念頭』造就結果。
做聖事念頭要純正,莫帶著敷衍草率的心在做,甚至一邊做一邊在心裡埋怨著:『為什麼點傳師都不叫別人做?一定要我做?』
這樣會越做越累,修道路會越走會辛苦
如果是帶著感恩的心在做,那麼頂多只會做到身體疲倦而已,不會連心也累了。
如果是帶著感恩的心在做,心裡就會想:『感謝天恩師德,讓我有道可以修,有聖事可以做,有為自己消冤解孽的機會,即使再累也是值得的。』

但若是帶著無奈,敷衍的心態在做,那麼就會想:『我已經很累了,道務上的工作我無法分擔太多也是情有可原的,點傳師你應該要體諒人家,道務工作你應該要自己想辦法另作分配才對。』
這兩種心態差別在哪裡?前著是真正的知命、認命了,真正的為自己立定這條修道命了。
而後者呢?做十分卻讓自己的念頭倒扣七分,功德林一片荒蕪。
很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我又不是沒在做,我做到睡眠都不足了,怎麼說我沒在做呢?』有時表面看來,都有在做,但是真正用心投入的成分又有幾分呢?動機與心態若是不正確,那就算做再多,也無法感動人。

真心必得天助。感謝天恩師德,給我們行功了愿的機會。期盼大家都能把握難得的修道命,為自己創造不朽的豐功偉業。
祝福您!名留人間 道成天上

掌聲是毒藥,忠言逆耳才是良藥

寫於 2011317 10:18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說:“合情合理的規勸,能不聽從嗎?改正了錯誤才是可貴; 恭維贊揚的話語,能不令人高興嗎?分析了原因才是可貴。衹高興而不分析、衹聽從而不改正的人,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後學很喜歡孔夫子這段話,這段話告訴我們:
『在我們進德修業上,這都是經常會犯到的盲點 。』

人一聽到批評的話,通常第一反應是:“心跳加速,本能的想辯解,或是情緒受到波動,陷在受傷後的痛楚裡。”

總括ㄧ句是:『在乎自己的心受傷了多少,比在乎自己的缺點何時能改正更重要。』
而忘了“改正錯誤“,才是讓自己的心免於一再受傷的根本方法。

“不先聽到噓聲,就很難得到掌聲。”
而人都喜歡受到肯定讚許,喜歡聽好話,而忘了去分析“這些肯定與讚許,也是從不斷的改正錯誤當中,成長建立起來的”因此,“掌聲是噓聲之後的成果”

“雖說天才是在掌聲中誕生的,但修道的根本之一是要去我相,不能完全靠掌聲而進步,有時掌聲是毒藥,忠言逆耳才是良藥。為求進步提升,遠離毒藥,良藥雖苦口,卻是不敗之方。

從失敗中檢視自己的動機

寫於 2011418 16:31
有一次,某位同修為了人事磨合的問題痛苦不堪,難過得哭了起來,任何人此時的反應,不外乎就是說一些安慰ㄚ,鼓勵打氣的話,但那時後學的回應,與別人不一樣,後學不講這些“廢話”…雖然聽來有點粗魯。
..........................
後學覺得最有效而快速的改善辦法,就是要勇敢承認自己就是這麼不足,再積極努力的學習補足,這就是聖賢所說的“反求諸己”
..........................
那時我很平靜且有力的告訴這位同修:
『別羨慕別人怎麼那麼幸運,人家的幸運是經過多少磨練才能擁有的,而您一路以來,過著平安幸福的日子,都是別人把你侍候照顧得好好的,
怎能體會別人可是吃了多少苦頭,才能擁有這些幸運的,所以,別抱怨了,哪裡不足就加把勁學習吧,抱怨只會浪費時間生命。』
...........................
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聞過喜,聞譽恐”呢?
一路以來,後學最喜歡學習的是“檢視自己的動機”當我們遇到瓶頸時,呈現出來的態度如果是
“退縮、沮喪、悶悶不樂、易怒、精神恍惚…等等,這都是“動機”處有問題。
...........................
後學常常跟同修探討一個問題:
『如果有人嫌你課講的不好,會不會有受傷的感覺?』如果你的答案是“有”的…
那該檢視的是你的動機,不是急著檢視講課的方法。
........................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講課的動機還不夠純正,不夠無為,才會有受傷的感覺。如果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因應眾生的需求,那有所不足時,只有精進的往前邁進,不斷的學習再學習,哪有時間去管自己的心有多受傷呢?
.....................
失敗時,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照顧自己受傷的心,
那會模糊了自己的初發心,反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了。
所以,呈現出來的好與壞,問題不在於我的能力好不好,一切都離不開“動機”兩個字ㄚ…
...................
菩蓮仙真沒有人前耀眼的舞台,但她卻贏過好多講師、點傳師,修得蓮臺果位,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故事,也是我們該經常去體悟的。
...................
你想要什麼?這是我們該經常問自己,自我檢視的問題。
在乎自己在人前展現的好不好,那這志氣只想當英雄;
在乎自己內聖外王修的好不好,那這志氣是想當聖賢;

只有在乎眾生是否真能離苦得樂,不求自己的心是否安樂,才是真正在學習菩薩的心。

熟悉的感覺

寫於 2011419 10:37
今早在奔往職訓局的路上,突然覺得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熟悉的感覺,這感覺是那麼的,那麼的熟悉。

一絲淡淡的喜悅,一絲淡淡的愁緒…

試圖想要找出這股熟悉的感覺,又是躲在哪個角落裡的記憶?

抬頭一看,溫暖的陽光馬上給我一個善解人意的回應……
望向遠方,早晨的微風也迫不及待的張開雙臂擁抱我……
...........................

耳邊突然想起一首歌的旋律
『早晨的微風 我們向遠處出發中
  往事如煙 不要回首
  塵物瀰漫中 音樂在我心裡想起
  幕已開啟 別再憂愁
  迎向風中的早晨
  誰知我心中何去何從
  誰令我感動 遠離傷痛
 早晨的微風在心中
 塵霧瀰漫中 多感動
 不回首 別再憂愁』
.........................
於是我想起來了,找到那熟悉的感覺了…
那一年,剛入道場,每逢法會班期,總是早早起床,迫不及待的騎著機車奔往佛堂,深怕遲到了…
心中總藏著一絲淡淡的喜悅…
下課後騎著機車奔往回家的途中,
深怕晚歸了.心中總有一絲絲的愁緒

擔心回到家門口時,會再度發現…
門已深鎖,今天又進不了家門了…
...........................
那段淬煉的歲月裡,一顆心總是瀰漫在喜悅與憂愁的交錯中…
而暖陽、微風、星星…
總是默默支持與陪伴我的最佳良伴。
迷戀這種感覺....
感恩那段淬煉....

別用蠻力經營你的人生

寫於 2011420 13:28
人生的這趟旅程,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已,所以我們會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既然只是學習而已,那到底要學些什呢?
孟子說:『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說的這段話,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只要你能掌握的住自己的一顆心,
生命大致上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孟子還說:『養心莫善於寡欲』。
人生這條路要走的安全,走出真正的踏實,莫過於懂得修身養性了。
而養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慾望。
你什麼都要去追求的話,到最後生命就分裂了。
...............................

後學來講兩個在我周遭發生的事情:
在讀經班裡有一位媽媽,先生事業做的不錯,這位媽媽不用上班,每天的生活除了照顧家庭小孩以外,就是逛逛市場、百貨公司,或者是找朋友喝咖啡聊婆婆小姑的是非,來讀經班上家長成長營之後,大家比較熟了,她就常常跟我抱怨先生、婆婆、小姑的不是,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很不幸的女人。而兒子呢,正值叛逆期,經常惹事,讓她感到非常的苦惱,她覺得她的先生、婆婆、小姑都對她不好,她說她很痛苦,來參加讀經班的成長營是為了要讓自己有一個透透氣的時間,她說不知道自己上輩子到底是做了什麼缺德事,為什麼命運之神要這樣捉弄她。
……………………………
後來我邀她來參加心靈講座,在聽了『人生真諦』、『孝道』、『因果報應』這幾堂心靈課程之後,她跟我說:有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喜悅以及前所未有的平靜,讓她的心靈受到了從所未有的震撼,她說她發現台上講師所說的每一句話,不管是從觀念上的角度,或是從因果論的角度,都與她現在所面臨的人生課題相對應。
她還跟我說:『我要開始重新思考生活的重心與目的到底在哪裡了!我要開始重新思考過去的人生所努力打拼的方向到底對不對?』
她還問我說:『我看你們基金會這些志工們,在讀經班這樣無怨無悔的付出,從來也不曾在這些志工老師的臉上看到愁眉苦臉的一面,為什麼你們可以活的那麼快樂呢?想想自己,其實生活過的還算不錯,不愁吃,不愁穿,但為何總是覺得找不到快樂的感覺呢?』
她突然間覺得志工們真是好偉大啊!想想自己從來也不曾為別人服務過,她開始覺得為別人服務,為別人付出,應該也是人生該追求的價值之ㄧ。
於是呢,當下法喜充滿,豪情壯志的立志要學習聖賢的精神渡己渡人,立志要學習基金會這些志工們服務眾生的精神。
………………………………
後來呢?我們來看看她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
上完心靈講座一回到家中呢,..又要開始面對生活最現實的問題,孩子一樣的一天到晚惹事生非,
先生婆婆對她的態度一樣的令她感到厭煩,日子一樣是這麼苦惱煩躁。
基金會的志工們常常來家訪,並且鼓勵她要撥時間多來學習聽道理,多聽一些人生的道理總是會有所幫助的,志工老師們說只要願意跨出來,一點一滴的學習都不會白費的,慢慢的自然會有力量克服這些苦惱的問題。可是,這位媽媽來上了幾次課之後,開始覺得很累,因為每次上課都要坐上那麼久,好累喔!尤其在基金會上課都要坐的端端正正的,不能像在家裡那樣,要坐要躺,或是翹個腿的,多隨性啊!
每次上課的時間一到呢,心裡就好掙扎,有時候家人、親戚朋友也會取笑她:『修行?上課?做志工?“哩係甲霸想營秀?』
意思是說,你是閒著沒事幹喔!哪來那麼多閒時間,你要是有那麼多的閒時間,先把你自己的問題搞定吧,你孩子問題還一堆的,先搞好這些問題再說吧。』
這位媽媽想一想,唉也是很有道理,那還是等以後再說好了,然後呢,日子還是回到以前的日子,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
另外有一對夫妻,這個太太每次聽到我們邀他們兩夫妻來基金會上課,就很排斥,這個太太聽人家說修行會讓人變得清心寡慾,她很害怕她的先生來上課後也變得這個樣子,以後會很沒鬥志,甚至很沒情趣,她覺得她的孩子還小需要栽培照顧,她覺得修行是老人家的事,她覺得她們夫妻還年輕,還有很多人生的種種樂趣值得他們追求。
過一陣子之後呢,有一天聽說這位先生發達了,賺了不少錢喔!便開始在外花天酒地、搞外遇,讓這位太太一時想不開,自殺未遂在醫院急救。
……………………………
後學再來講一個故事為前面的兩位太太的情形做個總結。
有一個年輕人到山上工作,每天到森林去砍材,非常努力的工作。別人休息的時候,他還是非常努力的砍材,非得到天黑,絕不罷休。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功,趁著年輕多拼一些。
可是來了半個多月,他竟然沒有一次能夠贏過那些老前輩,明明他們都在休息,為什麼還會輸他們呢?
年輕人百思不解,以為自己不夠努力,下定決心明天要更賣力才行。
結果~隔天的成績反而比前幾天還差。
這個時候,有一個老前輩叫這個年輕人過去泡茶,
年輕人心想:「成績那麼爛!那來的美國時間休息啊?」便大聲回答:「謝謝!我沒有時間,謝謝!」
老前輩笑著搖頭說:「傻小子!一直砍材,都不磨刀,成績不好,遲早要放棄的。」
原來,老前輩利用泡茶、聊天、休息的時候,也一邊在磨刀,難怪他們很快的就能夠把樹砍倒。
老前輩拍拍年輕人的肩膀說道:
「年輕人啊,人要努力,但是別忘了要記得省力,千萬別用蠻力呦!」
…………………………………
前面那位總覺得先生婆婆都對她不好的太太,和那位因為先生外遇而自殺的太太,或許她們當初都覺得:別人是因為有空閒的時間,才能去追求所謂的『修身養性』,而我自己呢,為家庭操煩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時間想這些?
但是她們都忘記了!人的一生中要結出美麗的果實,不是用蠻力去追求就好,懂得忙中偷閒,為自己的心靈儲備一些糧食,提昇自己的人生智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會更有智慧去處理人生路程中遇到的難題,才不會把寶貴的人生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也會更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然就要一輩子去唱「沒時間」的高調了!
…………………………………………
拋棄這個觀念吧,你也可以為自己建一條更好的道路,就是聖凡兼修啊!
誰說要追求心靈的昇華就要放棄利益的追求?
在基金會的志工群裡,有很多大公司的老闆、董事長,還有許多在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菁英,他們可不是有空閒的時間才來當志工服務眾生的,每一個都是忙裡偷閒撥時間來學習,撥時間出來做服務的。
由此可見,有沒有時間不是問題,問題是看你有沒有智慧懂得去追求豐富自己心靈的東西。
…………………………………
我們常常聽到祝福的一句是這麼說的:『祝你聖凡如意』
每個人都一樣,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可以運用,全部都拿來努力賺錢工作打拼事業,都未必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生活,和成功的目的了,更何況要瓜分時間來做志工,聽道理?光聽這些道理,真的能創造出幸福美滿的人生嗎?
人生不過短短幾個秋,一輩子汲汲營營的追求,還不是只為了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快樂人生,但誰能保證,有了名利財富就一定能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呢?
有一句話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孔夫子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當你懂得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了,當你了解了人生存在的實質意義是什麼?當你了解了豐富生命的方法並不是建立在你所追求的這些外在物質時,你的靈魂層次就提昇了。當你的靈魂層次提升到心中只存在完全的利他思想時,你的心就不會被那永無止境的慾望駕馭著一刻也不能停歇,你就能解脫一切業障的枷鎖。
這樣的人生,即使兩袖清風,也能活的比任何人快樂自在,您說是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