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從孟子的社會觀重新認識自己

寫於 2011317 21:59
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意思是說:『用心思做事的人管理別人,用力氣做事的人被人管理;被人治理的人負責供養他人食物,管理者則是被他人供養食物,這是天下共通的道理啊!』

滕文公當上滕國的君王之後,果真很受到孟子的鼓勵,實行仁政,楚國有一位熱衷神農之學的許行,以及宋國學者陳相,和他的弟弟陳宰,先後都慕名移居到滕國,他們都想要做聖人的百姓。

陳相後來認識了許行,對於許行以農立國的主張非常佩服。
有一天陳相去拜訪孟子,便推崇許行的言論。
陳相說:『滕文公雖然是賢君,但還不是聖人,真正的聖人要和百姓一起耕作、一面早晚燒飯,一面治理國事。』
孟子聽了之後反問陳相一連串的問題:
『許行衣服的布是自己織的嗎?他用的鍋子、鐵器都是自己做的嗎?』
陳相告訴孟子:『許行都是用他自己耕種的糧食去換來布、鍋子跟鐵器。』

孟子聽完便提醒陳相,既然許行也只是用糧食去換取生活必需品,為什麼君王不能用治理國家的智慧去換取生活必需品,一定要一面耕種一面治理國家呢?

孟子接著就用社會分工的理念告訴陳相: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一個人身上所需要的各種物品,是需要靠不同技能的人,才有辦法備齊;因此,天下的事情原本就是有區隔的,在上位者的任務是處理政事,
在下位者的任務可能是耕種,也可能是製作器具。因此,儒家是把社會大略地區隔為勞心者與勞力者,使大家知其所司、務其所職,素位其行,造就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

唐宋八大家之ㄧ的韓愈,是一個擅用語言的文學健將,他把孟子的話改了一個字,變成『用力者使於人,用心者使人。』兩者意思相通。
用力氣工作的人聽從別人的指揮而工作,耗費的是體力;用頭腦去工作的人是要指揮別人如何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智慧,耗費的是腦力。在儒家的社會秩序中,勞心者與勞力者是相輔相成的。

每一個小螺絲釘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小看自己負責的任何一種工作,那都是一個責任,更不能不在乎自己不正確的觀念與行為,事實上,每一個起心動念影響的不是只有你自己,還會影響整個團體。
如何認識自己,為自己在道場找到一個定位點。
道務的推動要不要花心思?花時間策劃?
關心道親、安排家訪幫助道親家長解決修道障礙,要不要花心思?花時間?大家是不是要各司其職,自動自發的做好自己的本份事。

什麼是自己的本份事呢?如果你沒有能力了愿財施,就要在道務上幫忙其他的同修分擔一些工作。如果你沒有策劃道務、成全帶人的本事,那你就要心甘情願的負責其他勞力不勞心的事,
不要覺得都是自己在做,別人都沒在做。人最可悲的是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該做些什麼?甚至固執的活在自己的感覺裡。結果呢?一年、兩年,幾年過去了,我還是原來的我,沒有成長的空間。
我們會對道親後學們說人要『知命立命』,但自己有真的知道自己的命了嗎?有真的認命了嗎?有帶著一顆無怨無悔的真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嗎?有真正為自己立定了上天恩賜給我們的這條修道命嗎?
『念頭』造就結果。
做聖事念頭要純正,莫帶著敷衍草率的心在做,甚至一邊做一邊在心裡埋怨著:『為什麼點傳師都不叫別人做?一定要我做?』
這樣會越做越累,修道路會越走會辛苦
如果是帶著感恩的心在做,那麼頂多只會做到身體疲倦而已,不會連心也累了。
如果是帶著感恩的心在做,心裡就會想:『感謝天恩師德,讓我有道可以修,有聖事可以做,有為自己消冤解孽的機會,即使再累也是值得的。』

但若是帶著無奈,敷衍的心態在做,那麼就會想:『我已經很累了,道務上的工作我無法分擔太多也是情有可原的,點傳師你應該要體諒人家,道務工作你應該要自己想辦法另作分配才對。』
這兩種心態差別在哪裡?前著是真正的知命、認命了,真正的為自己立定這條修道命了。
而後者呢?做十分卻讓自己的念頭倒扣七分,功德林一片荒蕪。
很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我又不是沒在做,我做到睡眠都不足了,怎麼說我沒在做呢?』有時表面看來,都有在做,但是真正用心投入的成分又有幾分呢?動機與心態若是不正確,那就算做再多,也無法感動人。

真心必得天助。感謝天恩師德,給我們行功了愿的機會。期盼大家都能把握難得的修道命,為自己創造不朽的豐功偉業。
祝福您!名留人間 道成天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