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同理心的領導哲學


寫於 2011412 14:19
春秋戰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戰,就在宮中大宴賓客和眾臣們,並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替眾臣們斟酒助興。
這時突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蠟燭吹滅了,黑暗中有人扯住許姬的衣服,想要輕薄她。
於是,許姬在驚慌之下順手拔下那人的帽纓,之後馬上跑到楚莊王面前告狀:『大王,有人想趁機在黑暗中調戲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纓,請大王趕快吩咐點燈,看看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處置!』
楚莊王聽完對許姬說:『今晚酒酣耳熱,我希望大家賓主盡歡,酒後難免會失態。』
於是楚莊王轉而告訴大家,要大家全部扯下自己的帽纓,如此才能同飲盡歡。

等大家都扯下自己的帽纓之後,才命令重新點燃蠟燭。眾臣們在一片歡笑聲中,繼續痛快暢飲,果然是賓主盡歡。
......................
數年後,一次晉楚交戰,楚莊王在戰場上看到一位將官出生入死、英勇過人,士兵們也在他奮勇殺敵的感召下,個個士氣激昂,終於打了一場漂亮的勝戰。

楚莊王召這位將官入宮,問他:
『寡人平時並未特別厚待你,為何在戰場上你會表現出異人的英雄氣概?』
這位將官說:『三年前,在一場宮中晚宴,臣酒後失態,欲輕薄許姬,卻被許姬拔下帽纓,當時羞愧難當,本罪該萬死,但大王您設身處地為臣著想,化解了卑臣的窘境。因此,罪臣只能在戰場上萬死不辭的為國賣命,才能報答大王的恩澤啊!』
.......................

各位親愛的朋友,故事聽到這裡,我們想到了什麼?
當我們看到親友,同修的行為有所不妥時,您是先以同理心去理解他的問題,還是急著滔滔不絕的想要說服他呢?
......................

“同理心”另一個更清楚的說法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而英國諺語則將“同理心”直接比喻成:『穿別人的鞋子,走一英哩路。』
這比喻真是貼切,唯有穿別人的鞋子走路,你才能理解他的路為何如此艱辛。
.......................

一個癡心的女人,無怨無悔的跟隨一個不學無術,不負責任的丈夫….
一個偉大的母親,無怨無悔的守護一個打架鬧事,揮霍敗家的逆子…
我們看在眼裡,或許不能認同這份癡情,但未必能理解癡情的感受與痛苦。
......................
孔夫子說:『仁者,愛人。』
因此,同理心本身的源頭,是來自於“愛”,有愛的同理心是對於別人的處境,能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們將少了很多挑剔、抱怨、責怪、嘲笑、譏諷…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互相扶持。
人類天生具有“同理心”的能力,而社會的祥和,也該取之於“同理心”作為基礎。
........................
有一個非常宏偉的大門,被上了一把非常堅固的大鎖,大家都竭盡己力的拿出各種工具,想要撬開那把大鎖,努力了老半天...都徒勞無功...後來有一個人拿了一把小巧的鑰匙,就輕而易舉的打開了堅固的大鎖,這時,大鎖對那小巧的鑰匙說:『只有妳了解我的心』
愛與同理心,就像那隻小巧的鑰匙,能讓你輕易的打開他人的心房。
......................

後學常常覺得,在任何領域中,上下之間的結構關係,若能以“同理心”來維繫彼此的關係,則是對團體有益的一種無窮力量。

當在上者有所要求時,在下者若能以同理心看待為上者的期許與責任,那麼,在上者的要求對在下者來說,就不再只是要求,而是一種心甘情願的追隨與護持;
當在下者無法達到在上者的標準時,在上者若能以同理心看待,那麼,在下者的不足之處,對在上者而言,就不會只是一種失望,而是一種心甘情願的輔導與陪伴。
如此,在彼此充滿著愛的關係中,可以少了很多的怨對,多了更多的幸福泉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